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医院 > 健康知识

不同人群如何选择大肠癌筛查措施?

发布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发表时间:2020-04-17

大肠癌筛查在大肠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没有症状的人通常不愿意到医院进行肛门指检、肛门镜及结肠镜等大肠癌筛查。目前,常规体检也没有涉及专门大肠癌筛查计划,然而,筛查措施在预防、成功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中却起到关键作用。

自从1990年开始,美国癌症协会便提出了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案,通过修改后,将病人分成一般、中度及高度风险三组。筛查内容包括粪便隐血实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镜检查。筛查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高低。一般风险患者指没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没有结肠息肉病史及没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或炎性肠病临床症状的患者。中-高风险的患者指拥有上述风险因子的患者。

不同患癌风险的无症状普通人应该采用怎样的大肠癌筛查措施呢?2020年4月15-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金黑鹰主任指出以下6项计划:

1.一般风险者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大多数人属于一般风险范畴。对于这部分人群,结直肠癌的筛查应从40岁开始,通常推荐的检查为:每年一次的肛门指检、粪便隐血检查及每2-3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异常者应行结肠镜检查。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结肠镜检查能够观察到乙状结肠镜无法达到的右半结肠,因而对大肠癌的筛查更加有效。如果在做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息肉,那么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因而需要更多的筛查。

2.结肠腺瘤性息肉者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结肠腺瘤样息肉患者,发生多发性结肠息肉及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增加,因而这部分人群需要更多的检查。研究表明,结肠镜检查能够有效地预防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发生肿瘤。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反复结肠镜检查,其结肠癌发生率比不做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减少了90%。此外,尽管结肠镜对息肉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大约有10%-15%的小息肉在第一次检查时漏诊。因此,诊断有较大腺瘤样息肉或多发息肉的患者需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再次检查未发现异常,可改为每2年一次。

3.大肠癌家族史者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的人,其患大肠癌的风险较没有家族史者高6倍以上,因而需要更有力的筛查。筛查应从35-40岁开始,或者比其家属癌症诊断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甚至更早。筛查频率可以参考一般人群筛查。如果家族中有多个直系家属患有结直肠癌,并且一些人在很早时就患结直肠癌,那么有可能患有一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综合症,需要到专门机构进行相关基因的咨询。

4.炎症性肠病者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在明确诊断8年后即开始行结肠镜检查,此后每1-2年需重新行肠镜检查一次。检查时,应每隔10cm行结肠粘膜多次活检,以寻找可能形成的肿瘤。低或高分化的发育异常,由于存在较高的癌变率,因而应行结直肠的切除。

5.遗传学大肠癌家族成员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有家族性息肉病史的患者或家庭,应由能够提供合适的基因咨询和处理的机构进行随访。当不能进行基因检测时,应从12岁开始每1-2年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一次,直到40岁。一旦乙状结肠镜发现息肉,并确诊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患者,因考虑行全结直肠切除术。此外,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患十二指肠息肉的风险增加,因而应每隔1-3年行上消化道镜检查一次。

对怀疑患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患者,需从21岁开始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且每2年检查一次,直至40岁,此后每年检查一次。基因筛查可以帮助确定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患者的基因突变,并应进行其他相关肿瘤的筛查。

6.大肠癌术后患者的大肠癌筛查计划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术后每年需行结肠镜检查一次,一次检查正常后,每2年复查一次。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患者接受肛门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次数应该增加。

结合粪便隐血实验及结肠镜的筛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关键,基于最新研究发现,结肠镜在一般风险患者早期及随访的筛查效果更好,因而对于超过40岁的一般风险患者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新闻撰稿:肛肠科

专业审稿:金黑鹰

形式审稿: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