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医院 > 健康知识

秋冬时节话膏方(一)

发布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发表时间:2020-10-31

立冬于我们已不足二十天,民间有句俗语叫“冬日进补,春来打虎”,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之。这个时候进补,能充分利用补品的滋补价值,调养身体,强健体魄。“膏方”——作为中医在冬季最常使用的一种传统治疗方式,她的前世今生,且听我们慢慢分解。

什么叫膏方

究竟什么是膏方呢?中药传统剂型可以分为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类,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不同配伍的处方,在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观念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变化综合考虑个体体质特征,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工序,精制加工而成稠厚的膏剂—这便是膏方。

膏方是传统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是按传统经验特制的膏滋药,尤适合于秋冬进补。

膏方的起源与发展

内服膏滋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故有相当漫长的发展历史。

起源于汉唐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五十二病方》中列膏剂30余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滋”;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其制法类似现代膏滋方的制法,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古今诸家煎方六首”,这些煎方均强调作滋补强壮之剂。

宋元承遗风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其剂型转而由蜂蜜、动物胶收膏供内服的膏滋,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如《圣济总录》之栝萎根膏,以生栝楼根和黄牛脂共同制成,功用养胃生津;宋代医家许叔微用治失眠和疮疡肿毒的宁志膏、国老膏则以治疗为主。

明清趋成熟

膏方发展至明清,已进入成熟阶段。膏方已专指膏滋补类方剂,正规命名,规范制作,数量繁多,并运用广泛。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膏者熬成稠膏也”,“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煎”则转为水煎剂的同名语。膏方的制作也日趋规范,如明代《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取人参、熟地黄,水煎两次,取其浓汁加白蜜收膏,治疗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

近代享誉国内外

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逐渐偏向补益,备受欢迎,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辨证,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而制的膏方,由于疗效显著,不断得以发展。许多著名的膏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如“茯苓膏”、“龟鹿二仙膏”“两仪膏”等,亦多佳效。 

宏济膏方介绍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秉承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取院训“宏德博知、济世佑生”之意,在传统膏方基础之上,隆重推出“宏济”膏方!

名医辩证,一人一方
 在我院,膏方专家在保留古方精髓的基础上,每副膏方根据病症需要,做到一人一方,辩证立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在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当配伍基础上,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

道地药材,精选精配

一副膏滋好坏的基础,源于药材的质量。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光照等都会对药材的质量产生影响。“宏济”膏方精选道地药材,由资深中药师严把药材质量关,采用优质原料,保障原料正宗、产地正宗,以卫膏滋疗效。

萃取精华,精心熬制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药加工炮制中心严格按照“一人一方一锅”的规范煎制,传承古法工艺,每料膏方从浸泡到出锅分装,至少需要20小时以上的“精熬细作”,通过规范的加工模式,真正做到无添加剂、无防腐剂,以保证膏方的安全、绿色和可靠。



新闻撰稿:药学部

专业审稿:钱海燕

形式审稿: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