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医院 > 健康知识

“肠道雷达”让大肠肿瘤无处遁形

发布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发表时间:2017-10-26

     日前,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进行DNA甲基化检测公益活动的结果已经出来,最先两个DNA甲基化阳性的患者也进行了肠镜检查。其中一位患者平时没有什么症状,肠镜检查中发现一个直径约3mm扁平状息肉,予以切除;另一位患者肠镜检查,发现了三枚直径约为5mm的息肉,也同时给予切除。

    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金黑鹰主任说,肠镜检查有一定的痛苦,很多人不愿意做,现科室采用非侵入性的方法——粪便DNA甲基化检测(Coloradar,肠道雷达)进行检测,其结果理想,对于小于5mm的结肠息肉也可以检出,其结果优于美国已经上市的一些试剂盒。“肠道雷达”的基本原理是:肠道黏膜在发生癌变时,会出现一些特异性的基因的DNA甲基化,这些含有甲基化的DNA的脱落肠道黏膜会随着粪便排出,这给检测大肠肿瘤提供了“信号”,但是这些信号比较微弱,需要进行“放大”才能检测出来,就像一个微弱的信号需要通过“雷达”放大,确定其方位和性质,“肠道雷达”就相当于检测到肠道微弱的癌变信号,因此,雷达精度越高,检测到信号的能力就越强。

    金黑鹰主任指出,一般来讲,“肠道雷达”阳性的患者,其90%可能发现结肠息肉,还有10%可能出现病变较早、无法用内镜检测的改变,当然肠道内的一些炎症改变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基因的甲基化,对于阳性的患者建议肠镜检测,如果肠镜检测无病变者,建议定期复查;对于阴性的患者,约80%没有肠道的病变,当然“肠道雷达”和其他任何筛查手段一样,都有一定的“假阴性”,如果确实有一些不适,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查。“肠道雷达”检测一般建议每年检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