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健康知识

三伏将至,“冬病夏治”知识早知道

发布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发表时间:2018-06-05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呼吸科朱益敏主任说,近年来,“冬病夏治”疗法逐渐被市民认识,但很多市民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1.“冬病夏治”适宜人群

“冬病”是指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这类疾病与寒邪为患、人体阳气不足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入冬后,由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引起宿疾而发病,如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此类疾病虽可发生于春夏等季节,也属“冬病”范畴。朱益敏主任说,“冬病”患者不论老人还是幼儿,都可在夏季三伏之时进行治疗。

2.“冬病夏治”最佳时间

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此时也处于充盛的状态。因势利导采用温热的治疗方法,祛除寒邪、蓄养阳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虚寒性疾病的康复。根据中医理论“夏至”即是开穴的日子,在“三伏”里穴位贴敷是疗效佳期。我国幅员辽阔,同一季节各地气候相差较大,入伏第一天并非都是各地天气最热、阳气最为充盛的一天,冬病夏治也并非只有在入伏的一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哮喘、关节炎等冬季病情严重、夏季仍然发病的患者,夏至日后即可开始治疗,这样可以增加治疗次数以增强疗效;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夏季不发病的患者可以在入伏以后开始治疗。每次治疗后十天即可进行下一次治疗,总共治疗三到五次,也可视情况增加治疗次数。

3.“冬病夏治也要“因人制宜”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督脉灸拔罐热疗等,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治疗方法,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做到因人制宜,因人而治。穴位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中常用的一种,故以穴位敷贴为例,敷贴的药物及穴位选择都很有讲究。白芥子味辛,性温,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的功效。这些药常用来治疗寒症。而肉桂味辛、甘、大热,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活血通经的作用。沉香味辛、苦,温。有降气温中,暖肾助阳的功效。用来治疗虚证效果显著。在选穴上,药物贴敷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穴位上,可生协同作用。肺俞有止咳化痰、心俞有养血安神、脾俞有培土生金、肾俞有纳气固本的作用,这对脾虚生痰的支气管炎有治本的作用,对心肾不交、肾不纳气的支气管哮喘可发挥治疗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所处的位置,在这些穴位上贴敷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当然临床还要根据辨病而选穴,支气管哮喘者可加涌泉穴、定喘穴;慢性咳嗽痰多者可加大椎穴、丰隆穴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病情和用药剂量,如果患者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患者正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正在咳喘、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痰、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等等)则不宜进行敷帖。对于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或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者,也不宜贴敷。

 4.“冬病夏治”注意事项

     朱益敏主任说,“冬病夏治”虽好,但是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穴位敷贴前,患者应洗澡或局部清洗,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第二,治疗期间如有不适应及时请教医生,如果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第三,敷贴期间,饮食要清淡,少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第四,敷贴患者当天避免过度吹电风扇,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第五,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孕妇,皮肤过敏,有疮、疖、痛等皮肤破损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应用。第六,如遇有发热外感时,患者应暂停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