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医院 > 健康知识

新旧观念大PK,秋冬养生不出错

发布者: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发表时间:2018-09-29

秋冬养生历来就是热门话题然而,不少市民对秋冬养生的理解却误区多多,时下,新的养生理念和传统观点常常发生“冲突”健康真理到底是什么不少人不禁发出如此疑惑。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呼吸科朱益敏主任为大家解疑答惑,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大家调养生息

  新理论:“少穿衣能提高免疫力”

  传统观点:“多穿衣服保暖”

不少体格强壮的男性都认为冬季少穿衣能提高免疫力和御寒能力。朱益敏主任指出,中医提倡冬季是保阳气的季节,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寒冬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精神方面、饮食方面,还有起居保健都得注意。

新理论:“饿出好肌肤”

  传统观点:“多涂皮肤保养品”

  朱益敏主任分析人体有自身免疫能力,皮肤同样有自我修复能力,护肤品只是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涂过多的护肤品只会让皮肤不堪重负,容易产生过敏。 时下日本最流行的“肌断食”保养法,正是基于为皮肤“减负”的原理而提出的,它提倡连续几天减少护肤品的用量,一般而言,最好能让肌肤“休息”1-3天。

  新理论:“进补因人而异”

  传统观点:“秋冬多进补”

  从中医理论上看,冬季是食用药膳进补的上佳季节。“但冬季进补并非只要多吃佳肴和补药即可,冬季进补也大有学问”,朱益敏主任表示,进补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若潮热、面部易升火、口干喜饮水、腰背酸重、心烦躁、手足心发热、干咳少痰、大便干秘等,属“阴虚”,调治用“滋阴”之法。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肢体畏寒,甚至手足昼夜不温、胸闷、腰酸等,属“阳虚”,调治用“温阳”之法。由于人的体质复杂,因此进补之前应该经过医生的判断,清楚自己的体质,再进补。

  新理论:“洗澡水温不宜过热”

  传统观点:“睡前洗热水澡保暖”

睡前洗个的热水澡,整晚都暖和。朱益敏主任指出,事实上,过热的水会使皮肤表面的保护膜被洗掉,所以洗澡水的温度只需比人体体温略高(约38摄氏度)就足够了。否则皮肤的保护层被破坏后,皮肤容易感染细菌。我们洗澡如果用较热的水,会让肌肤变得干燥,出现发红甚至脱皮的现象,这样也不利于适应气候的变化。同时,秋冬洗澡别超过10分钟。由于洗澡本身会令皮肤以及身体内的水分流失,所以洗澡过后1-2杯温水补充水分。

新理论:“冬季太阳杀伤力强”

  传统观点:“冬季应多晒太阳”

  冬天晒太阳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特别是在防治儿童佝偻病或成人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特殊疗效。“晒太阳”实际上是在户外活动时,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的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以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有效地吸收,利于骨钙的沉积。朱益敏主任说,冬天大气的离子层对于紫外线的遮挡作用降低,因此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加强,照射到地面依然具有“杀伤力”,因此冬季紫外线依然伤人,尤其是午后晒太阳不要超过半小时。